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持续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质量认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5月底,在苏注册认证机构达100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45.9万张,涉及获证组织13.9万家。 质量认证提升行动助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2022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聚力破解质量管理难点,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精准帮扶小微企业953家,有效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工作质量考核中,江苏进入全国前三。
工作格局完善。13个设区市均专门发文部署工作,徐州市发布全国首个《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各级地方政府共出台政策措施56项、奖补资金1300余万元。参与范围广泛。成立江苏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联盟,组织59家认证机构参与提升行动,免费培训小微企业1.1万家、企业员工5.5万人次。
提升成效显著。超过98%的参与企业认为提升效果比较明显,统计显示企业年度营收平均增加12%,产销量平均提升13%,利润率平均提升10%,在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促进产业做优做强。放大提升行动“帮扶一批,带动一片”乘数效应,促进地方产业整体提升。推动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徐州市丰县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区域试点。雨花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分别增长31%、39.7%,丰县新能源车辆整车合格率和客户满意度均提升至100%。
“苏质贷”认证融资引“金融活水”
为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服务全省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省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苏质贷”认证融资服务,针对质量认证获证企业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授信,为企业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运行注入创新动能、提供质量金融支撑。
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出台专项文件,统筹推进“苏质贷”认证融资银企对接活动工作,建立会商沟通、信息共享、联合通报等协作机制,确保高效推进。深化融资政策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媒介,及时发布“苏质贷”认证融资政策及政策解读,通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等,为企业开展面对面宣传推介。组织银企对接。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举办专场对接会,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已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100余场,超过2000家企业参与对接活动。推动认证数据共享。梳理全省企业认证信息,将11项40余万条数据信息,及时推送至省综合服务金融平台,方便银行为小微企业“立体画像”,开展信用评价。
截至目前,全省发放“苏质贷”认证融资贷款余额达36.77亿元,惠及小微企业751户。企业通过“苏质贷”认证融资快速获得银行贷款,扩充生产线、扩大产能,有效缓解生产经营资金压力,有效支撑技术工艺改进、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受到企业普遍欢迎。
高端品质认证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市场监管局始终将高端品质认证作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推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产业质量发展。
为“高技术”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光伏技术发展和迭代创新势态迅猛,针对海洋、高原、沙漠、热带地区等环境开发的新型产品,在高海拔、低气温、强风沙、大湿度等条件下,其质量情况难以认定。通过组织认证机构、专业实验室开展反复试验和数据分析,最终形成基于室内加速老化试验环境模拟组件户外环境功率衰减的检测和等级评价方法,开发出“光伏组件加速老化试验功率衰减率等级认证”等耐候性差异化认证项目,极大缩短认证周期,为光伏产品“上山下海”多场景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认证创新正为“中国光伏看江苏”产业名片注入新动能。
用“小证书”成就“大产业”。发展有机产业对保护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人民群众消费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双沟酒业、卫岗乳业、江苏农垦、普朗克、一号农场等一批优质有机产品生产商。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新型零售商盒马、山姆、叮咚、顺丰等采信有机产品认证,其中江苏金坛一号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实现有机产品市场销售额超1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共有607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875张,“小证书”为成就“大产业”提供了重要助力。
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服务民生目标,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对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努力打造服务认证“江苏样板”。联合省民政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手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认证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聚焦“老有所养”,通过认证手段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社会服务效能。截至5月底,全省有养老服务认证有效证书51张,涉及获证养老服务机构47家,位居全国第一。在南通市通州区先行先试,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认证试点。构建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一人一码一档案”,搭建“局校家”近视防控数智管理平台,及时推送视力复查提醒和预防近视科普知识,学生家长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查询学生视力状况,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监管、社会参与、家庭协同”四位一体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新模式。全区40余家获证验光配镜机构累计服务儿童青少年校外视力免费筛查14万人次,纠正验光配镜错误1483起。省市场监管局与教育厅联合发文,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全省范围推进近视防控相关产品和服务认证,助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助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三同”)是指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在同一生产企业生产既能满足境外特定目标市场要求又可内销的产品。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三同”企业50家,其中5家企业成为纺织行业中全国首批“三同”认证获证企业。
构建部门协同机制。联合省商务厅、省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的通知。三部门联合举办线上培训,参训人员超3700人次。融入绿色产品属性。联合技术机构开展省内纺织品行业调研,将绿色产品属性融入《“同线同标同质”纺织产品技术规范》和《“同线同标同质”纺织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研究制定全过程。
“一次审核,两张证书”。指导认证机构将“三同”认证和国推绿色产品认证有机融合,通过简化优化认证程序,采信相关认证、检测报告等方式,实现一次认证审核,对符合受理条件的企业同时发放“三同”认证证书和绿色产品认证证书,降低认证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拓展企业销售渠道。指导苏美达、稻香村等“三同”企业进驻第五届江苏老字号博览会,并通过制作展板、海报,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在博览会上对全省“三同”企业进行宣传推广,持续扩大“三同”知名度和影响力。
绿色认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加快完善绿色认证体系,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我省绿色产品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绿色产品认证证书1319张,涉及获证组织429家。
加强制度设计。推动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局牵头拟制的《关于深入推进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见》,联合19部门印发《深入推进绿色认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作任务分解方案(2022-2025)》,不断完善绿色认证制度设计,强化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强化创新研究。联合技术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农产品领域碳认证制度研究并在南京、苏州、常州、盐城等地开展试点实践,颁发了全国首批5张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首批企业零碳有机蔬菜销售额普遍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在14%至66%之间,首批企业的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均为负值,排放总量在-119.83至-4.46吨二氧化碳当量之间。指导盐城市局、东台市局联合技术机构率先开展零碳旅游景区认证制度研究,并在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试点实践,推动该景区取得全国首张零碳旅游景区认证证书。广泛宣传推广。制作绿色认证专题宣传片《绿色认证 筑梦未来》,下发各市局广泛宣传。组织绿色认证专题培训,参训人员超17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