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品质江苏”】强化技术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发布日期:2025-10-13 14:30 浏览次数:

质量是兴企之要、强省之道。江苏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质优”和“创新”的深刻内涵,从增强质量发展新动能、实施计量强基工程、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优化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供给、加强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等多个维度,打通产业升级“任督二脉”。

在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模具生产车间,多台立方体的“铁盒子”格外显眼。“这是公司引进的高速加工中心,每接到一笔订单,就会按照客户需求设计制作模具。通过高速加工中心不仅可以设置各项制造参数,还可以监控制作全流程。”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企业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年人均生产吨位超170吨,年人均销售收入超220万元,均为中国锻造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单位能耗仅为中国锻造行业平均水平的70%。

中国电科十四所深耕离散型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其打造的自主工业软件“睿知”品牌,积极赋能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目前已服务于航空、航天、电子、兵器等15个行业的1000余家企业,推动行业数字化水平高质量提升。

在智能转型的道路上,江苏多家重点企业作为主力军率先挺进了智能工厂建设的“主战场”,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全方位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重要方向,而构建智能工厂梯度建设体系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省工信厅以技术赋能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智能工厂建设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双向突破——构建形成智能车间至领航级的梯度培育体系,每年推动1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基础级智能工厂建设,20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先进级智能工厂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导向,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3家。今年,江苏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初始级及以上数字化转型覆盖率30%以上。推动5G全无线工业控制、工业AI视觉检测等技术应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水平。

在质量根基不断夯实的基础上,江苏也不断提升计量赋能水平,强化标准引领,积极构建质量竞争“新坐标系”。“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计量被喻为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打造计量创新策源高地,逐步形成以精准计量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领域建成(批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7家;在海上风电装备、航空航天、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培育省级中心13家;成功研发国内首套近眼显示检测、工业机器人空间六维位姿轨迹测量等系统装置,AI智能金相测试分析、硅片几何参量高精度测试等20余项测量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作为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的重要支撑,计量技术服务也是我省市场监管部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东南大学开展构建先进测量服务体系路径方法研究,整合计量技术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建设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服务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性计量测试服务。

在实施计量强基工程方面,江苏将加强量子测量、纳米新材料、巴氏硬度等领域计量技术攻关,建设计量基准(副基准)。培育省级仪器仪表产业园3个以上,推动高端计量测试装备国产替代。例如苏州高新区已聚集仪器仪表类相关企业约250家,2023年产值合计约24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同类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前列。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是世界“通用语言”和国际贸易“通行证”,也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在无锡召开集成电路标准稳链项目实施效果座谈会。会上,《芯粒互联接口规范第1部分:总则》等5项芯粒互联接口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进一步完善了集成电路标准体系建设。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发布的标准在“标准—产业链—安全”三大维度掀起产业变革。例如在技术层面,通过统一芯粒间数据传输机制、接口协议等核心规范,如同为国产芯粒配备“通用接口”,解决不同供应商、工艺节点芯粒的互联互通难题。不止是集成电路领域,作为制造大省,江苏全面实施重点产业链标准化提升工程,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在“双碳”、机器人、光伏等领域新建一批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围绕未来产业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在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开展国际标准培育。

无锡威孚氢隆动力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的企业,主动参与了10余项氢燃料电池标准的研究,在规范技术的同时保障安全性能。公司副总经理陈杰透露,参与标准制定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对外,这成为公司技术实力的“金字招牌”,赢得了客户更深的信任;对内,倒逼企业动态更新技术和工艺,实现降本提质。

近年来,省市场监管部门发挥标准“为创新引领方向”的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例如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有关企事业单位主导制定ISO、IEC标准7项,制定发布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技术标准30余项。

在优化检验检测供给方面,江苏聚焦50条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和省质检、计量中心,指导建立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联盟,完善“苏链检”检企对接服务机制和平台。省市场监管局还设立微信群组,与149家企业建立“好友”关系,对其需求“即提即办”;组建专家团队,征聘102名“苏链检”技术服务专家,开展疑难问题会商研究,并在射阳港零碳产业园、新吴区生命科技园建立专家服务工作站,开展线下检企对接服务。今年1月,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公布,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正式启动,江苏的常州动力电池和盐城光伏两个项目入选。“这两个项目都具有试点产业基础好、产业链条健全完备、试点区域质量认证基础与降碳潜能较好、参与试点相关单位质量认证基础较好的特点。”省市场监管局认证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优化质量认证供给上,我省还将制定实施4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规则,完成20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全力推动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已在电池、光伏、钢铁等10个行业制定发布11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颁发73张认证证书,覆盖26类产品。

近年来,江苏在“质量强省”建设方面持续发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全国领先,建成覆盖全省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网络,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集成化、定制化服务,累计服务企业100多万家次。今年,江苏提出,建设全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发布线下服务站点建设指南,全省建成高水平服务站点50个左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