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构建江苏省制造业品牌发展氛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品牌是区域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是顺应消费升级、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以国家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主体、市级品牌为支撑的品牌群体。目前,全省制造业领域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及国家标准数、国家质检中心数、中国质量奖数、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等主要质量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为我省制造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 主要工作
(一)加强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品牌建设。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发展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品牌战略的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苏发〔2015〕16号)、《江苏省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苏发〔2018〕12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125号)等文件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作为重要举措,做出统筹部署,要求围绕江苏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培育和发展优质品牌,打造“江苏精品”。省政府成立江苏省质量发展委员会,由吴政隆省长担任主任,马秋林副省长担任常务副主任,成员涵盖26个部门,统筹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省建设、质量品牌发展、质量基础建设等工作,省质量发展委员会下设品牌发展专业委员会,为推进品牌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管理创新,激发品牌发展动力。近年来,我省坚持提升质量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品牌发展活力。一是创新管理方法。引导品牌企业积极应用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国家质量标杆和江苏省质量奖。目前我省阳光集团荣获中国质量奖,15家企业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创建17项国家质量标杆,38家企业(个人)获得江苏省质量奖,57家企业获得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奖,每年遴选20项左右省级质量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创新管理制度。首创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大首席质量官培训,推动品牌企业积极聘任首席质量官,赋予首席质量官职责,明确相关待遇,发挥其在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和服务质量自我声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创新管理载体。全省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南京市在品牌企业中成立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研究推广联盟,常州市在品牌企业设立了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促进了品牌企业质量水平提升。
(三)加强政策扶持,助推企业树立品牌。一是加快品牌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江苏省品牌战略研究机构,加强质量、技术和品牌发展研究,学习国际知名品牌塑造的成功经验,引导和支持现有品牌做大做强。组织企业开展品牌价值测算、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和品牌竞争力评价,放大品牌示范效应。培育第三方品牌服务市场,逐步完善符合市场运行机制和品牌成长规律的推进机制,努力打造“品质江苏”。二是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工业企业制定并实施高于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企业标淮,制造江苏高品质产品。2018年省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30项标准领航项目。2019年发布的《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计划实施50项标准领航质量提升项目。落实《江苏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智能制造推进计划,加强绿色工厂、智能工厂和绿色产品、智能示范车间建设,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推进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创新水平。突出重点产业领域,瞄准产业关键瓶颈环节,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组织机器人、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等8个专题的质量攻关,提升了产业区域配套水平和国产化水平。三是落实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创建国家品牌,对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中每年安排质量品牌奖励项目50个左右,安排奖励资金千万元。我省地方政府对实施品牌战略也十分重视,徐州、苏州、无锡、南通、泰州等市政府都已出台扶持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加强品牌宣传,扩大自主品牌影响。一是开展自主品牌宣传。开展江苏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宣传活动,依托省内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断引导省内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二是组织品牌产品开拓市场。通过组织品牌企业参加“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中国工业品牌之旅”等活动,帮助企业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品牌效应。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5月10日“中国品牌日”和9月全国“质量月”期间,组织开展系列品牌活动,展示全省品牌发展成就和特色方向,进一步营造品牌发展氛围,扩大品牌经济影响力,凝聚品牌发展社会共识。
(五)加强诚信建设,优化品牌发展环境。一是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以品牌企业为重点,完成17115家工业企业质量信用建档工作,并每年发布100家AA、50家AAA级质量信用企业。实施企业信用管理“万企贯标 百企示范”工程,截止2018年,全省已认定18035家信用管理贯标企业、1922家市级示范企业和160家省级示范企业。二是加强失信企业惩戒力度。率先在国内出台了《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失信企业规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营造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大信用审查力度。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办法》。2016年,省信用办与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应用信用信息的暂行规定》、《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失信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全面实行信用审查。目前已累计信用审查企业13万多家,在政府招投标、财政扶持资金发放、公共资源与资金分配等方面发挥了有力作用,实现了逢评必查、逢批必查,严重失信一票否决。四是加大生产源头治理。严厉惩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净化市场秩序。支持品牌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品牌产品,保护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品牌的积极性。
虽然我省实施品牌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品牌产品特别是消费类品牌产品的规模、水平、档次和质量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江苏目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品牌还不多,与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大相称,这已影响到我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我省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品牌战略推进力度,构建品牌发展的良好生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更为踏实的步骤,发展壮大江苏品牌,积极打造品牌发展高地。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标准引领,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
深入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实施“标准化+”江苏制造行动计划,积极构建适应江苏制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标准体系,推进“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是增强标准有效供给。加快制定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船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纺织、机械、电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江苏标准,推动江苏制造高质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协会、学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发布实施团体标准,扩大制造标准的有效供给。二是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鼓励、引领企业瞄准超越国际标准定位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推动我省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三是加快标准平台建设。加强碳纤维、石墨烯、增材制造、风电、热处理、纺织品等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推动南京智能电网、徐州工程机械、苏州智能制造、常州轨道交通等产业园区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抢占制造标准高点。
二、强化质量提升,推动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
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的《江苏省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联合相关部门实施消费品提质升级工程、装备制造竞争力提升工程、原材料供给水平提升工程,持续提升江苏制造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一是推进制造质量升级。重点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门别类制定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引导各地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研究制定解决方案,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和热点消费品为重点,联合有关部门推进“优质制造”,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动优质优价采购,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开展重大质量技术攻关,2019年将重点实施20项左右重大质量技术攻关项目,主要在MEMS传感器、智能磨床数控系统、大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舰船动力燃力气轮机精铸涡轮叶片等方面。二是夯实制造质量基础。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贯彻运用新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国际先进标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等活动,推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和产品全生命管理,带动企业质量管理全面升级。三是加强制造质量监管。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安全、环保、节能、价格等措施,引导过剩产能转移和低端产能退出,有效淘汰落实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优质产品供给。
三、强化品牌培育,推动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
全面落实我省“十三五”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质量等次优的制造品牌。一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标准体系,实施高端品质认证,推选出一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江苏特色的“江苏精品”,提升江苏产品国际竞争力。落实江苏质量奖励制度,树立一批制造业卓越绩效管理标杆,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江苏省质量奖。二是完善品牌推广机制。总结提炼江苏制造品牌发展经验,讲好江苏制造品牌故事,培育集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品牌文化。开展大规模、高层次的江苏制造品牌形象宣传,扩大江苏制造品牌影响力。三是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失信“黑名单”等制度,加大对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推动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有效预防和制止各类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