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视角】连云港、淮安、盐城三地局长谈市场监管新举措

发布日期:2020-07-29 10:42 浏览次数:

 编者按:7月21日,全省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各设区市市场监管局围绕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特色工作、专项工作进行发言,交流工作中的新举措、新做法。

 为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江苏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推出“局长视角”栏目,摘录各地的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今天,我们推出的是连云港、淮安、盐城三地的相关做法。


连云港

强化质量提升  助推高质发展

 今年以来,连云港局以“质量第一”为导向、“质量变革”为手段、培育“质量优势”为途径、建设“质量强市”为目标,取得明显成效,被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

 构建大质量格局,形成齐抓共管态势

 率先出台由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的《连云港市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调整完善市长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发展委员会。推动市政府设立质量提升专项资金,质量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盘子。

 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质量奖评定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开展“质量标杆企业行”、“质量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活动,营造人人重视高质量、人人创造高质量、人人享受高质量的良好氛围。

实施精准化服务,质量基础不断夯实

 率先开展质量发展培训进党校,质量提升和质量发展列入市委党校市管干部及青年后备干部培训内容。联合大专院校和知名质量专家开办质量大讲堂。举办质量提升、缺陷产品召回系列培训班8期。

 在全市所有标杆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发挥智库作用,参与全市质量提升和品牌激励项目的立项、评估、审查和考核。

 引导企业完善质量治理体系,培育追求卓越质量企业群体。开展中小企业“对标提升”活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诊断审核活动。探索自贸试验区质量基础协同服务先行先试,出台22项措施,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突出全方位监管,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围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冶金、技术装备等重点产品、中哈物流基地等服务业,确定6个重点产业、16个重点产品、144个重点企业和“一区一品”。4家企业获省长质量奖,2家企业获省质量管理优秀奖。获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7项,30个药品获国际市场“入场券”,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开展“标准化+”行动,指导帮扶企业制定高标准的企业标准。4家单位获批省标准化试点项目,发展8家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指导中哈国际现代物流服务产业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

 鼓励引导绿色认证,推动区域有机产业发展。获批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4张、绿色食品认证证书214张、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证书5张。市质检中心被工信部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下半年,我局将全面落实省局“守住底线、营造环境、规范竞争、提升质量、促进发展”的要求,聚焦“六稳”“六保”,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一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压紧压实安全监管责任。二是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力争受国办督查激励。三是保持高举高打态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四是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原则,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五是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淮安

打造“嵌入式”平台  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今年以来,淮安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局工作部署,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一是“六稳”“六保”严格落实。疫情期间,在全省系统率先制定实施稳企业助发展十二条措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保市场主体。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87610户,同比增长108.96%。

 二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压缩企业登记注册业务在0.5个工作日办结,全力开展“101%服务”活动,一季度荣获淮安市优质服务竞赛流动红旗。

 三是安全状况平稳向好。查办各类案件790件,处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11500余件,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是推进高质量稳步发展。省内首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源数据服务工作室(江苏)落户淮安。累计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127件,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全省第一。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自2019年起,在“透明食安”共治系统基础上,全省首创食品安全“嵌入式监管”模式,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中心,设置行政许可、日常监管、检验检测、执法公开、信用信息等“五大模块”,打通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三个环节”,实现全过程监管、全方位监督。

全面对接监管平台

 通过向上对接省局平台、横向对接市内单位平台,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对可能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事前警示、事中督办、事后追责。

 目前已对接“透明食安”平台、许可证平台、抽检平台数据,通过对企业主体、企业证照、企业人员、抽检、监督检查等数据的对比分析,产生相关预警,提醒履职尽责、迅速落实整改。后续将对接卫生健康、水电气、税务、社保等数据,进行更多维度预警分析。

分类分级精准监管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风险点。市场农贸批发市场以企业证照、检测数值、后处理、供货单位、计划执行为主;大型商超以企业证照、无证经营、抽检信息、计划执行、企业信用为主;餐饮单位以学校食堂、大型以上餐饮持证经营、健康管理、日常监管为主;食品生产企业以肉制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高风险类别日常监管、检验检测、案件办理为主。

主动汇报争取支持

 3月份,主动向省局汇报食品安全“嵌入式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省局给予高度肯定,并积极推进省相关数据系统与平台对接。目前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下一步,将进一步积极探索、抓好试点、形成经验,为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淮安模式。

 下半年,将坚决落实省局各项重点工作部署,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提强项、补弱项、增优势。一是严守“四大安全”,即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二是优化“三大环境”,即优化市场环境、营商环境、消费环境。三是推进“三大建设”。即推进干部能力建设、监管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


盐城

集成职能优势  力保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盐城市市场监管局向上争取资源、向下深入服务、左右协作联动、系统集成作为,全力促进“保市场主体”任务落地落实。

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活起来”

 指导全市登记机关充分运用“全链通”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预约办、承诺办、跟踪办等服务,切实为“保市场主体”尽职尽力。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1万户,注册资本近2万亿元。

 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盐城行”活动,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市、县两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分中心建设,成立盐城知识产权仲裁院、盐城市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及11个县(市、区)调解工作室。

 制定落实11项3398户“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企业年报率达90%。据央广电台发布,盐城市营商环境在全国100个经济活跃城市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4位。

突出质量供给,让市场主体“强起来”

 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深化列入全省重点的15个行业、26个产品、190家重点企业的质量提升行动,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进活动,遴选25家企业申报“江苏精品”品牌。疫情期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为企业减免1.61万批次检测费用289万元。

 推进标准化战略,持续推动相关行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编制2套口罩标准模板,指导79家纺织服装企业转产民用防护口罩,制定发布公勺公筷等8项地方标准,响水青花菜种植获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7083件,新成立8家专利代理机构,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220万元。地理标志商标和产品增至54件,居全省第2位。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盐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位列全国160个监测城市第8位。

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主体“稳起来”

 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配合抓好走私贩私、扫黄打非和反恐禁毒等工作。

 扎实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集中整治医疗、教育、水电气暖等民生领域价格违法行为。

 大力实施网络市场专项监测,开展“硬核力量2020”新媒体广告专项执法行动。

 深入实施农贸市场“三规范、两提升”工程,全市298个农贸市场全部停止活禽交易,无野生动物交易。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12315中心受理投诉举报咨询17883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66.93万元。立案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638件,罚没款2075.24万元。据中消协发布,盐城市首次进入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行列,位列46名。

 下半年,将坚定“两海两绿”路径,有效加强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为建设“四新盐城”、奋力开辟盐城高质量发展新境界担当作为。一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监管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是进一步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