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误区:塑料做的假大米

发布日期:2024-12-11 09:27 浏览次数:

【案例背景】

一条“塑料大米的制作过程,我们吃的是假大米”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在视频中,将两碗米饭进行对比,其中一碗米饭捏起来手感更黏,吃完饭后会有米粒粘在碗底。再将这碗大米倒入锅内加热生炒至金黄色,再到焦黑,随后点燃这些焦黑色的大米。拍摄者据此声称这种大米是塑料做的。

【误区】

市场上存在塑料大米冒充食用大米。

【专家解析】

制作贩卖“塑料大米” 并不现实。首先,塑料颗粒成本均价远高于普通大米,商家没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大米。其次,用塑料颗粒冒充大米,根本过不了淘米这一关。大米在水中会沉底,而塑料颗粒会漂浮在水上面。最后,大米和塑料的口感天差地别,一尝便知。米粒是否粘在碗底,和大米的品种、蒸煮条件有关。支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较糯、黏性大。大米里有淀粉,炒焦后当然能够被点燃。

【延伸阅读】

“××食品是塑料做的”已成为造谣者的一个套路。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大米……相关谣言视频中,拍摄者露出一只或两只手,用点燃、手捏等非专业手法对食品进行所谓“检测”,得出结论:该类食品由塑料制成。这类视频“伪打假真造谣”,利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心理,往往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颇具迷惑性。用塑料制成食品容易被识破且成本高,商家如此造假必然是得不偿失。

市场上有其他两种米。一种是复水米,用大米加水蒸煮后,将其耙松、干燥即成为干燥米饭粒。另一种是自热米饭中的大米,配料中标的是:大米、食用玉米淀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钙,实际上是以天然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人造大米。即将大米磨成米粉,加水做成米糊,蒸熟烘干,压制成大米的形状,最后抛光制成。因此自热米饭里的大米已是煮熟的,如同方便面,只不过通过热水将其泡发而已。“人造大米”的名称可能会引发误解,称之为“工程米” 或“重组米” 或“方便米” 可能更恰当,与复水米不同,口感较好。从生产工艺来看,也不存在危害人体因素的环节,并可加入玉米淀粉、马铃薯粉、魔芋精粉、南瓜、红薯以及添加营养强化剂,进一步提高“方便米”的营养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