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误区:野生鱼虾一定比养殖的好

发布日期:2024-12-11 09:28 浏览次数:

【案例背景】

邻居张奶奶每天一大早就到菜场门口摆摊的老熟人小李那儿去买野生鱼虾给孙子补充营养,因为她觉得家住湖边的小李每天总能让她买到新鲜的野生鱼虾,这可比菜场里那些养殖的鱼虾安全好吃多了。

【误区】

野生鱼虾更安全、更好吃、更营养。

【专家解析】

野生鱼虾可能是养殖中逃逸到江河湖泊(或放生到江河湖泊)生长的,野生水产品数量相对较少,满足了大众的求新、求鲜、求缺的心态。实际上,由于野生环境的污染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比如重金属的富集和寄生虫感染,重金属污染就可能通过食物链使野生鱼虾中重金属浓缩富集。有人检测了18种野生淡水鱼虾,结果检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有11种,说明野生鱼虾的安全性较低。有些国家直接规定,野生鱼可以垂钓,但是严禁食用。

养殖的水产品可控性、可追溯性强,相对来讲安全有保障。养殖过程中,只要从苗种、饲料、动保、物流等养殖各环节都做到科学管理。幼鱼、幼虾阶段安全使用鱼药,以后在鱼虾体内会缓慢代谢掉。如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残留在鱼虾体内,也会影响养殖鱼虾的安全性。

因此,不能简单地以野生还是养殖来判断鱼虾是否更安全、更好吃。说野生,要了解苗种的来源、鱼虾生长环境的污染程度;谈养殖,要了解到底是何种养殖方式、饲养环境和饲料的管控如何,这样才有比较性可言。

目前,人工养殖的鱼虾多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场地循环水养殖,由于水体环境全程控制,有配套的生化滤池,以及直接使用纯氧自动增氧,同时饲料严格管控,所以养殖出的鱼虾安全性高。

养殖的水产品口感和质量和野生的没有太大差别,甚至会比野生的口感更鲜美!品种相同的鱼,不管野生还是养殖的营养成分几乎没差别。另外,为牟利商家用养殖的冒充野生的事时有发生,一般消费者也很难分辨。总之,消费者不必迷信野生水产品。

【延伸阅读】

野味,广义讲可以指一切非人工养殖、种植的,人们用来作为食物的所有动物、植物。狭义上,是指陆地上猎取得来的做肉食的鸟兽。如野鸡、野兔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动物。野生的植物往往称为野菜。

水里游的可称为野生水产品,总量比陆地上多得多。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海产品其实大部分都是野生的,尤其是深海水产品,相对安全,近海的水产品容易受人类生活污水的污染。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甲肝病毒来自未完全煮熟的被污染的毛蚶就是典型例子。

野味的风险主要来自宰杀野味过程中,动物携带的微生物,会传染到人身上。2003年的SARS病毒,之后的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均与其密切相关。野味的营养价值也无特异之处,大多属于“智商税”食物,抑或是展现某种特权的炫耀性消费, “吃野味” 在神秘主义叙事与营销技巧鼓吹的加持下,反而被美化。“野味”有营养、能保健是假,满足欲望和虚荣才是真。

从历次因食用野味而造成的沉痛教训中,应该得出一个社会共识:吃野味,就是与健康为敌,与文明为敌;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