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43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8-04 16:32 浏览次数:

  

李玉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生蔬食品保鲜技术监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对生蔬食品保鲜技术监管中存在的一些情况分析中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前瞻性、建设性。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深化底线思维,加强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一、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监管情况

(一)食用农产品抽检情况。省市场监管局以“守底线,拉高线”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高风险食品、高风险指标和高风险区域场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针对面广量大、与百姓日常饮食消费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产品,加大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有效治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一是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连续多年将食用农产品作为市县两级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的重点,重点抽检当地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的超市、农村地区农贸市场等场所。2020年度全省市、县两级完成食用农产品抽检任务11万批次,涉及畜禽肉及副产品、豆类、生干坚果及籽类食品、蔬菜、水产品、水果类及鲜蛋等多品种。其中,蔬菜类的抽检比率达到了48.35%。抽检发现食用农产品主要问题为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分别占不合格批次总数的50.49%和35.98%。针对抽检发现的问题,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核查处置。二是推进食用农产品快检工作。以推进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规范为抓手,督促农贸批发市场落实食品安全快检制度,截止2020年底,我省全部批发市场和70%的农贸市场均开展了食品安全快检工作,进一步严格生蔬等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进一步加强进入市场销售环节的食用农产品日常监管力度。一是完善协作机制。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农业农村部门及时下发《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管理机制,有效推动全省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全环节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完善制度机制。结合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食品销售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南》,制定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自查表格》和《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自查表格》,进一步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入场销售者规范化建档、抽样检测(含快检)制度、食品安全自查等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三是开展专项检查。对全省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专项抽查,重点检查市场开办者、蔬菜销售者的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自查、贮存管理等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属地监管部门落实整改,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四是发布消费提示。多次发布消费提示,督促各地加强对农批市场、商超等监督指导,加强日常管理,主动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和风险排查,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加强个人防护,规范食品采购、贮存和加工操作,不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用农产品,以防发生食源性疾病。

二、农业农村部门农产品监管措施

(一)农业农村部门保鲜剂风险监测情况。2015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收储运环节的蔬菜水果质量安全进行保鲜剂专项风险监测。全省共抽样检测2000个样品,检测了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这两种常见的保鲜防腐剂。检测方法参照GB/T 23495-2009,山梨酸钾方法检出限为1.8mg/kg,苯甲酸钠方法检出限为1.2mg/kg。山梨酸钾仅有3个样品有检出,检出值在2.5-3.9mg/kg之间;苯甲酸钠有28个样品有检出,检出值在2.3~19.6mg/kg之间。我国并未制定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在新鲜水果蔬菜中的限量值,检出值远低于腌渍过的蔬菜中国家标准的限量值500mg/kg和1000mg/kg。风险监测说明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在新鲜蔬菜水果收储运环节安全风险较低。

(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情况。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生产主体开展追溯管理,着力打通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市场追溯链条,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累计入网主体2.9万家,产品溯源13.4万批次,打印溯源标签3524.5万张次。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把农产品质量追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到2022年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可追溯率达90%以上。二是加强追溯管理。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工作的通知》,推动建立部门间追溯管理协作机制。三是加强考核推动。将农产品质量追溯纳入乡村振兴监测指标体系,印发《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率指标监测方法》,对纳入部省两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的生产主体进行监测,并明确将通过部省追溯平台出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作为可追溯的形式。四是加强平台升级改造。2018年升级上线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区块链、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实现规模主体信息电子追溯,初步实现了省市县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省级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提高追溯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追溯覆盖面。

三、省交通运输厅冷链运输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冷藏运输车1.1万辆,较2017年增长约34%,其中重型载货冷藏车(总质量12吨以上)7305辆,全省有6家公司跻入2019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一是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年免收通行费20亿元以上,并对其他通行高速公路的冷藏运输车辆实施通行费85折优惠。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加大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公共货运枢纽拓展冷链物流建设冷库等基础设施投入的支持,最高补助金额达3000万元,共补助南京众彩等具有冷链物流功能的园区近1亿元。三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支持中国冷链物流网发展冷链运输撮合交易,将中冷云达纳入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将江苏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云达冷链科技有限公司纳入我省关键技术突破试点工程,推进智能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四是补齐农产品 “最先一公里”短板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将“推进农产品冷链等专业物流站点设施建设”和“推进机械冷库和气调贮藏库等冷链装备配置”等作为两大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将冷链物流纳入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创建活动,着力解决冷链物流城市配送车辆通行难、停车难和装卸难等问题。

四、硫酸铜、甲醛等保鲜剂使用情况

(一)“硫酸铜大葱”。硫酸铜属于无机铜制剂,是农业上普遍应用的杀菌剂。其杀菌原理为硫酸铜易溶于水,铜离子使细菌、病毒中的活性蛋白质失效,起到杀菌效果。铜属于重金属,同时也是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正常人每天大约需要摄取2~3毫克,参照《WS/T 578.3-2017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3部分:微量元素》建议,铜的摄入量最大耐受限8.0mg/d。另外,铜离子不存在蓄积毒性,硫酸铜也被认为是安全性很高的一种杀菌剂,我国和多数发达国家均不制定残留限量值(我国2011年第3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已废止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硫酸铜在我国应用广泛,是国家允许的食品加工助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可以作为澄清剂、螯合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用于葡萄酒的加工工艺、皮蛋的加工工艺、发酵工艺等。

(二)“甲醛白菜”。2012年,山东个别商户用甲醛处理大白菜事件曝光,农业部风险评估实验室结合农业部风险评估项目,针对江苏和上海两地的白菜样品,分别就产地及收贮运环节对蔬菜使用甲醛情况进行了调查监测,共检测311个样品,均未检出甲醛残留(检出限5mg/kg)。农业部针对“甲醛白菜”问题召集专家研讨,甲醛残留在水产品流通环节发现相对较多,在产地蔬菜上一般不需要使用甲醛,运输前和运输中更是不宜使用。因蔬菜等鲜活叶菜的生物学特点,如甲醛使用不当,白菜在运输中可能更易腐烂。但甲醛仍有不法分子非法使用,我们将加强对食用农产品中使用甲醛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监测力度,打击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五、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根据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各相关部门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监管。一是结合我省食品产业特点,制定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对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省卫生健康委将积极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并及时上报,确保我省发布的地方标准与国家有关要求保持一致。二是以实施“十万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引导规模生产主体入网追溯,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指导广大生产者通过合格证开展追溯。力争到年底,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累计入网主体达到10万家以上。三是组织排查风险隐患,从种植养殖源头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生产过程管控和巡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力度,针对食用农产品存在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抽检,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开展风险监测,加强对已知、未知风险的研究和监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及跟踪评价、风险管理等提供支持。五是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针对农产品生产者不规范使用农药的行为,进一步加大使用知识的科学普及和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强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教育生产经营主体坚决抵制禁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提高科学用药水平。

最后,感谢您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对省市场监管局工作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广泛地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予以采纳,全力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6月28日

 

联 系 人:张大伟

联系电话:025—8553779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